往事如烟忆图书馆
作者:许渊冲(1943)
许渊冲:1921年生,江西南昌人,著名学者。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44年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兼任联大外文系助教,50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回国后在北京、张家口、洛阳等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清华大学兼任教授。他是本世纪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提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作品五十余部。

      早在三十年代,我就在《清华年鉴》上看到过清华图书馆的照片,听说33级校友钱钟书要看遍图书馆的中英文藏书(包括词典在内),还有同级的万家宝(就是曹禺)在图书馆最靠边的座位上和情人一同编写《雷雨》的故事,对图书馆早就心向往之了。1938年我考大学时,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即今天的北京),清华已经迁到昆明,和北大、南开联合组成西南联大。我读的是联大外文系。
      大一时,联大借用了昆华农校的教学大楼。楼有三层,我和杨振宇在三楼大教室听过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讲的< 大一国文>;在二楼,我们又同上叶公超教授的N组大一英文;下学期,我在一楼上钱钟书教授的B组< 英文>;那时,图书馆在教学楼西边的一个大厅里。钱先生上课时,总是挟着一大堆书,有一匣一匣的线装书,有一本一本精装的外文书,原来他是要下课后还给图书馆去,同时又要借上一大堆新书,带回文化卷十一号家中去读。
      我跟在钱先生后面,走进图书馆一看,只见大厅里摆着几十张白长条桌,几十张白长条凳,两边摆了十几个书架,架上陈列着新到的报刊,新出版的书籍。后面是借书台,台后面是书库。我在中学时读过林语堂的《大荒集》,他说他最得益的书是《牛津英文字典》。我就要借一本《简明牛津词典》看,不料图书馆员给了我一本英法对照的,我一看法文和英文大同小异,就模模糊糊起了要学法文的念头,种下了后来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根苗。
      联大文学院长本来是胡适,但是抗日战争期间,他到美国出任大使去了;图书馆的书架上陈列着他新出版的《藏晖室札记》。1939年5月30日,我在日记中抄下了胡适在《札记》中爱读的古诗词,还有一首他自己写的< 沁园春>,全词如下: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与诗誓之。
看花飞叶落,无非乘化;
西风残照,更不须悲。
无病而呻,壮夫所耻,何必与天为笑啼!
生斯世,要鞭策天地,供我驱弛。
文章贵有神思,以琢句雕辞意已卑。
更文不师韩,诗休学杜,
但求似我,何效人为?
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
从今后,倘傍人门户,不是男儿!
 

     这首< 沁园春>前半是誓词,后半是文论,概括了胡适的雄心壮志,强调了自我表现,对我这个大一学生颇有影响。除了< 沁园春>外,我在日记中写道:“还有几首我在高中就欣赏的诗词,胡适也记下了(如吕本中的< 采桑子>),我因此觉得自己的欣赏力还不差,这并不是偶像崇拜,实在是所见略同。从今以后,我也要做读书札记了,第一训练思想,第二帮助记忆。”
      5月31日的日记中,我又写道:“在图书馆读胡适《藏晖室札记》中的日记,完全记事,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意思。不过他的日记本来是给自己或朋友们看的,不是其中人读来自然无味,好比一本帐簿,别人看不出什么东西,自己却能在买一本书或吃一顿饭里,找出一段回忆来。”
      除了在农校的图书馆外,南院的学生宿舍里还有一个文科阅览室,里面摆了几架图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套:一套是新出版的《鲁讯全集》二十卷本,硬纸面精装,红色金字,十本著作,十本译著。著作我早读过,最爱杂文;译著我是硬着头皮啃下来的,读了《死魂灵》第二部和法捷耶夫的《毁灭》,开始学习鲁讯的直译法;后来听了吴宓教授讲翻译,才改用意译的。还有一套是郑振铎的《文学大纲》,布面精装四大厚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比吴宓教授< 欧洲文学史>指定的参考书有趣得多,我读后得到了一些上课得不到的知识,结果< 欧洲文学史>考试成绩全班第一,因为我在上课前已经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了。
      昆中南院在北院对面,一进门要下一个台阶(见照片),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操场。进了二门,左边是传达室,右边一间小房子暂时用作清华外文系的书库,管书库的是四年级的女同学王曼明。记得我借了一本美国女诗人Teasdale 的Love Songs(《爱情诗》),抄下了一些喜欢的诗句,和女同学林同端(毛泽东、周恩来诗词英译者,见照片)一同阅读:
 

Child, child, love while you may,
For life is short as a happy day.
Never fear though love breaks your heart!
Out of the wound new joy will start;
Only love proudly and gladly and well,
Though love be heaven or love be hell.
Never fear the thing you feel…
Only by love is life made real.

      1939年秋天,联大新校舍建成了,图书馆是主要建筑,是新校舍唯一的瓦顶房屋。学生宿舍全是草顶,天雨漏水,天晴漏光;教室是洋铁皮顶的,下起雨来叮咚叮咚,仿佛是在配乐伴奏。图书馆左右宽约一百米,深约五十米,摆了一百多张漆黑的长方桌子,左右各五十多张,排成十几行,中间空出过道。借书台正对图书馆大门,后面是书库;书库和阅览大厅之间有两个小房间,是图书馆员住的。外文系同学吴琼(现为清华大学退休英文教授)因为经济困难,大二时在图书馆半工半读,大三时休学当馆员,就住在小房间里,两人一室,对于我们这些四十个人住一大间茅屋来说,简直是豪华别墅了。阅览大厅内没有书架,只在借书台前摆了一个小架子,上面放了一本韦氏国际英文大字典,供联大全校师生参考之用。至于报纸,只在图书馆外墙上,贴了一份《朝报》。联大设备如此简陋,但今天制造“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却有很多是联大人,真可以说是个奇迹。
      清华外文系的图书没有放在联大图书馆内,却在新校舍东北角的外文系办公室里开辟了一个小书库。王曼明毕业后,我在系图书馆半工半读,管了一个学期图书,真是大饱眼福。我最喜欢的是一本红色皮面精装的《莎士比亚全集》,皮面下似乎有一层泡沫,摸起来软绵绵,拿起来轻飘飘,读起来心旷神怡。对我最有用的书是《英国复辟时期戏剧选》,里面有一个剧本叫《鞋匠的节日》,写英国一个鞋匠暴发户当选为伦敦市长的故事。演出时由彭国涛和金提(《尤利西斯》译者)演男主角,卢如莲(吴宓日记8册44页说:“女生卢如莲,长身,淡妆素服,有朴真之美。”)和梅祖彬(梅校长的大女儿)演女主角,陈羽纶(《英语世界》主编)演英国国王,陆慈(曾任清华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演丫鬟,我演一个花花公子,求爱那出戏博得了满场掌声。还有一个剧本叫《一切为了爱情》,写罗马大将安东尼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十七世纪的英国观众认为写得比莎士比亚更好,我就把它译成中文,这是我翻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我还要卢如莲念女主角埃及女王的台词,我自己念安东尼的,有一次在系图书馆对台词后,出门时忽然下起雨来,我没有带雨伞,就和卢如莲共用一把小阳伞回宿舍去。后来我把这段往事改头换面,写了一首小诗,记在回忆录里:


我们正谈着合演的戏剧,
忽然天上落下一阵急雨,
我忙躲到她的小阳伞下,
雨呵!你为什么不下得更大?
伞呵!你为什么不缩得更小?
不要让距离分开我和她!
让天上的眼泪化为人间的欢笑!

      外文系图书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套书是法国康拉德版的《巴尔扎克全集》。那时我已经读过穆木天翻译的《欧贞妮•葛朗台》,觉得描写生动,但是译文生硬,每句都有几十个字甚至一百多字,读起来很吃力,减少了看小说的乐趣;当时我就暗下决心,要恢复巴尔扎克的本来面目。后来我翻译了巴尔扎克的《人生的开始》,那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法国小说,但翻译的动机却是在系图书馆产生的。在大三时,我只学了一年法文,要读巴尔扎克还有困难。我读的第一本法文书是图文并茂的《拿破伦传》,拿破伦的母亲说了几句给我印象深刻的话,当时抄在笔记本里,现在记在下面,并且加上英译文:
 

(Fr.) “ Où est napoléon? Où est mon fils napoléon,lui dont l’épée
fera trembler les rois.Lui qui changera la face du monde?Il me défendrait de mes ennemis;il me sauverait la vie!”“venez,vous
verrez les plus belles choses du monde et vous les embellirez.”
(Eng.) “Where is napoleon?Where is my son napoleon, whose sword will make kings tremble,who will change the face of the world ?He would defend me against my enemies;he would save my life!”“Come,you will see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you would make them more beautiful.”
   

   比较一下,可以看出英文、法文多么接近,也可看出联大外文系学了一年法文后达到的阅读水平。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空军来华参战,需要大批英文翻译,我和大四男同学都报名参加。42年回校,43年毕业,44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吴宓教授召集研究生谈话,地点就在外文系图书室。记得吴先生对我说:我的论文题目可以定为《莎士比亚和德莱顿的戏剧艺术比较研究》,主要参考书是《莎士比亚全集》和《德莱顿全集》,指导教师是温德(Winter)和赵诏熊教授,参考书可在系图书室找到。同时听吴先生讲话还有何兆武,他现在清华文化研究所,其他研究生则多是天南海北,甚至幽明隔绝,往事如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