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来的清华图书馆——杂忆
作者:吴征镒(1937)
吴征镒,1916年生于江西九江,著名植物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2年西南联大理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8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清华大学图书馆是我九十四年来所见过的最为漂亮、最为气派的图书馆之一。清华的大建筑是分几批先后建成,除原有的工字厅、古月堂外,学堂时期建了一院(办公楼)、二院、三院,后来又建了四大建筑: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圆堡式的),图书馆,三十年代建了明斋(学生宿舍,即四院)、生物馆、气象台、化学馆、新体育馆(可容纳上千人)、游泳馆以及体育馆后面的新斋(女生宿舍)。这些建筑风格近似,都很考究,例如体育馆有橡皮地板,游泳馆的地板也很漂亮,馆内池里的水温到18℃才开馆,水温慢慢上升,18℃下水游泳还是有些冷。我进校时,先住二院,后住明斋,这些建筑已经使用多年了。
        图书馆建成锯齿形。中间有个有圆形花坛的院落,隔一条小河才到图书馆,入门需上一个八字形的坡台,使劲推开铮亮的铜大门才能进到馆内。图书馆内四壁是用意大利大理石装饰,五彩斑斓,很引人注目。进门是借书处,有多排图书目录卡柜,借书者查到卡号后,交管理员办理借书。当时的馆长是钱稻孙,管理西文书的是唐贯方。图书馆的书库高有三四层,其中有善本书库是马文珍管理,这个半封闭式的善本库,四面都是玻璃,很是通亮。
        抗战胜利后,1946年8~9月,清华复员回到北平,我也回到清华,曾住过工字厅,后在图书馆书库后面的清华北院宿舍,这里住的是有家眷的老师,我成为住家属院的单身汉。朱自清教授一家也住在北院。
        八年抗战虽然胜利,但内战旋开,学校里的民主运动层出不穷。那时我是民盟北平市委的成员,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在讲师以下阶层中组织“讲教助联合会”,和“职员联合会”。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后,民盟北平市委开展多次民主签名运动,我几次请朱自清教授帮助发动更多的教授、讲师、教员参加,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朱自清教授从不拒绝,甚至是第一个签名,完全是在替代闻一多先生走上革命第一线,这位“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铮铮铁汉,具有“最完整的人格”,永远是清华学子的榜样。
        清华图书馆藏书甚多,我除了常看西文书外,也爱看中文书,特别是一些古本图书。当时马文珍先生管理善本书库,他管理古籍图书很有经验,对古籍图书的编目很是熟悉,查找古籍图书手来即到。清华南迁至昆明时,学校原本疏散到重庆北碚的图书中的经、史、子、集中文善本、珍本调到昆明[1],先存于昆明大普吉的清华无线电所和生理研究组小院中间的一间大房里,马文珍先生也随之来到昆明,管理这个善本图书馆。那时我在昆明大普吉的清华农科所,在张景钺先生指导下读研究生。在大普吉的无线电研究所、金属研究所和农科所都是搞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近在眼前的这个古籍善本图书馆几乎无人问津,而我是例外。一方面我在考据《滇南本草》植物,需要查询古籍;另外一方面是我个人对国学古籍有所爱好,所以我常光顾古籍善本书库,与马文珍先生相熟起来,交谈也很相投。马文珍先生长我十岁,身体有点瘦弱,但雅好文艺,与我投缘。在与他的相熟交往中,发现他如我一样也是昆曲的喜爱者,我们的交流添了新内容,我爱唱,他爱听,有时他还显出一幅入神入景的神态,让我们都很高兴。马文珍先生所著的《北望集》得朱自清、叶圣陶的赏识,如今我还珍藏着这本故人的佳作。在其生后所辑的《清华园集诗词选》中有一首他写给我的诗句:“黄昏饭后故人来,………满窗明月唱瑶台[2]”,显见他和我过从的情景。清华文科所成立后,马文珍管理的古籍书库随之搬迁到昆明小坝施家营,马文珍先生成为闻一多等老师的主要助手。解放初期,我未到科学院前,住在书库后面的北院二号,与马文珍先生多有见面机会。
        抗战胜利后,我记得复员回来的清华图书馆书库里,有两位管理人员,一位是我恩师吴韫珍的长子吴人勉,一位是王志诚,对书库的藏书很熟悉。我时常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有时也到书库找书,与他们比较熟悉,他们积极参加“五罢”、“三罢”活动,有强烈的革命倾向,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培养考察,由我介绍他们二位入党,晚间我们经常在图书馆编目室开党的会议,他们二位成为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的积极分子。解放后,吴人勉做张琴秋大姐的秘书,王志诚后来调到北京市委统战部工作,直到退休,王志诚还有几部作品,我有收藏。
        清华图书馆的馆长钱稻孙,留有一幅小胡子,似像日本人。后来清华南迁,此人留北平并入伪北大,和周作人一起和流,成了汉奸,图书馆里竟有这个良莠不齐者。
        清华的图书馆藏书齐全,中、日、西文俱全。阅览室一贯很热闹,可容二百余人,但每每晚饭后开馆前,就有很多人在门前等候,这是清华学子爱读书、爱看书的好景象。离开清华后,我没有机会再来图书馆,与老馆员们的见面机会也少了。但逢清华校庆时,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回到清华母校,会见故友,也要到图书馆看看,总怀有对母校和图书馆的眷恋。
        在图书馆附近的大礼堂内,舞台后面有一间军乐队的工作室。晚上,工作室无人,门又随时开着,我每周两次请一位昆曲老师在此地辅导我昆曲,我们关窗吹笛唱曲。后来我离开清华后,很怀念这样学习昆曲的往事。

吴征镒 九十有五
2010年元月28日于昆明


作者注:
[1] 存于重庆北培的清华图书馆的余书中,有百十部戏文杂志和专著,在日军大轰炸重庆时被烧掉,十分可惜。
[2] 瑶台是明代大传奇家汤先祖的“似梦传奇”之一的“南柯一梦”,我曾在北平哈尔慈剧院看过言慧珠演出的这折戏,那时言慧珠与俞振飞结合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