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砂岩佛头

 

红砂岩佛头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红砂岩佛头,晚唐五代时期(800—960),红砂岩质地。花冠化佛,面部丰腴,双目微合,表情安详。佛头与佛身断离,残高60厘米,宽40厘米,厚38厘米。有轻微硬伤与大面积的风化,且风化带有明显的方向性。眉心处上下有纵裂纹一道,其下脸右侧小纵裂纹一道。

        红砂岩,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红石。在我国南部省区广泛存在的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砂岩及页岩等沉积岩类的岩石,因含有丰富的氧化物呈红色、深红色或褐色,这类岩石统称为红砂岩。

        红砂岩主要呈粒状碎屑结构和泥状胶结结构两种典型结构形式,因胶结物质和风化程度的差异,其强度变化较大。多数红砂岩在挖掘或爆破出来后,受大气环境的作用可崩解破碎,甚至泥化,故其岩块的大小及颗粒级配将随干湿循环的时间过程而变化,其物理力学性质也将产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