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用力四十余年、临终前还在修改的作品,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从汉代到唐代,儒家经学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为经典,《论语》和《孟子》未正式列人经典,《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未有特殊地位。唐后期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说,在推尊孔子的同时把孟子作为承接孔子的传人,又颂扬《大学》,其弟子李翱则表彰《中庸》。至北宋“四书”地位攀升,二程极力予以推扬。朱熹将“四书”正式结集,为之集注,并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公元 1190 年 ) 付梓刊行。朱熹既有经学家的文字训话功夫,又有理学家的思想洞察力,能够把训诂与义理高度统一起来,用之于《四书集注 》,把体现“五经”精神的“四书”讲解得通透鲜活,为士人把握孔孟之道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再加上“四书”比之“五经”,篇幅短小,话语生动,容易为读经者接纳,于是“四书”逐渐超出《五经》,成为首要经典。元代皇庆二年(1313 年 ) 到延祐二年(1315 年 ),恢复科举考试,皇帝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经书考试标准答案,明、清两代因循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生地在福建南剑州(今南平 ),生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绍兴十八年 (1148年)登进士第,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一生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为官9年,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绍兴三十年(1160年),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淳熙二年(1175年)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相会于信州铅山鹅湖寺,讲论朱陆异同,史称“鹅湖之会”。淳熙五年,建白鹿洞书院,立学规。晚年反对权臣韩侂胄,被诬为“伪学”领袖,列为“逆党”。朱熹学问渊博,著述很多,重要的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通鉴纲目》《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太极图说解》《周易参同契注》《通书解》等。后人把他的遗文编辑为《朱文公集》,把他的语录、问答编为《朱子语类》。清康熙皇帝命李光地编成《朱子全书》,是其《文集》和《语类》的选集。